<code id="9gz7t"><sup id="9gz7t"></sup></code>
  • <td id="9gz7t"><ruby id="9gz7t"></ruby></td>
    <td id="9gz7t"><ruby id="9gz7t"></ruby></td>

      1. 河北紀錄小康工程數據庫 > 知之深愛之切 > 從總書記塞罕壩之行,解碼“中國綠”

        從總書記塞罕壩之行,解碼“中國綠”

        “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這是昔日塞罕壩的荒涼;“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這是如今人們對塞罕壩的贊譽。

        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察看林場自然風貌,聽取河北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和林場管護情況介紹,看望護林員。

        樹,一棵棵種出來;綠,一步步攻下去。塞罕壩人用行動創造了荒漠變綠洲的傳奇,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范例。

        今天,跟隨總書記的腳步,解碼中國發展的綠色奇跡。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

        在塞罕壩,留下了一首詩:“萬里藍天白云游,綠野繁花無盡頭。若問何花開不敗,英雄創業越千秋”。

        放眼望去是密密匝匝的樹林,誰曾想到,眼前如此平常的樹,曾經卻也是塞罕壩稀罕的東西。從樹海茫茫、水草豐美,到蒼涼大漠、怪石嶙峋,再到如今荒山披綠、松濤陣陣,塞罕壩的綠水青山之變發人深省。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就諄諄告誡:“河北北部的圍場,早年樹海茫茫、水草豐美,但從同治年間開圍放墾,致使千里松林幾乎蕩然無存,出現了幾十萬畝的荒山禿嶺。這些深刻教訓,我們一定要認真吸取?!?/p>

        此次調研塞罕壩機械林場,更是讓人們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起來,扎扎實實把生態文明建設抓好。

        一句“生態興則文明興”延續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法。對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向來看得很重,多次強調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

        早年間在福建工作,習近平同志到三明??诖逭{研時就曾指出:“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毕群?次赴長汀調研,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就是一個成功案例。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縣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就陜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島湖臨湖地帶違規搞建設、秦嶺北麓西安段圈地建別墅、新疆卡山自然保護區違規“瘦身”、騰格里沙漠污染、青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和木里礦區破壞性開采、甘肅祁連山生態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等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事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嚴肅查處。

        為何要盯住生態環境問題不放?

        “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p>

        如何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草木無言,但在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在甘肅八步沙林場、大馬營草原……一草一木都見證著習近平總書記保護生態的決心;

        山川不語,但層巒疊嶂的武夷山、青青賀蘭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一石一水都記錄著總書記生態考察足跡。

        高質量發展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曾被不少地方視為一道非此即彼的單選題,走上一味索取資源的彎路,結果可想而知。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p>

        經歷了幾十年的高速增長,面對速度換擋、結構調整、動能轉換,中國經濟接下來該怎么走?

        習近平總書記言之諄諄: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p>

        “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p>

        “我們搞的開發建設必須是綠色的、可持續的?!?/p>

        ……

        往上追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不少都是經濟發展模式出了問題。粗放擴張的經濟發展方式使資源環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價,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就拿長江經濟帶發展來說,5年間,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三次座談會,就是要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2021年全國兩會,內蒙古代表團,一位代表的身份令習近平總書記感嘆:“從‘砍樹人’到‘看樹人’,你的這個身份轉變,正是我們國家產業結構轉變的一個縮影?!?/span>

        這位代表在發言中匯報:“據測算,2018年我們這里的森林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6159.74億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一本明白賬?!?/p>

        習近平總書記頷首贊許:“你提到的這個生態總價值,就是綠色GDP的概念,說明生態本身就是價值?!?/p>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p>

        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6月5日世界環境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今年我國確定的主題。

        “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如此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背后,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人民”二字反復出現。

        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進軍號令。

        江河湖泊、大山腹地、城市鄉村、山水林田湖草沙……處處著眼于老百姓的生活質量,確保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這是濃濃的民生情懷,也是強烈的歷史擔當。

        “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019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傳遞著一個重要信息,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的事業。

        以實際行動加強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宣布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努力樹立大國典范。

        “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需要付出極其艱巨的努力。我們認為,只要是對全人類有益的事情,中國就應該義不容辭地做,并且做好?!绷暯街飨脑捵肿智рx。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91福利精选在线观看_bt.info 日韩_国产α-级强奸理伦片_强制潮喷失禁调教sm在线
        <code id="9gz7t"><sup id="9gz7t"></sup></code>
      2. <td id="9gz7t"><ruby id="9gz7t"></ruby></td>
        <td id="9gz7t"><ruby id="9gz7t"></ruby></td>